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11-03-22 11:04 来源:黄石市人民政府  

名称
索引号000014349/2011-00656 发布日期2011-03-22
发布机构黄石市人民政府 文号
文件分类 所属机构开发区管委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黄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迎接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暨建市60周年为契机,团结拼搏,扎实工作,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全年生产总值6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7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增长36.4%;财政总收入71.5亿元,增长19.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1亿元,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增长20.6%。 

  ——“双迎”活动取得重大成效。成功举办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暨建市60周年系列节庆活动,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矿冶文化有力彰显,黄石在海内外的影响显著提升,广大市民的自豪感和对城市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黄石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直接投资3亿美元,增长8%;外贸出口6亿美元,增长26.85%。对外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预计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6%以内,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99元,分别增长11.2%和14.3%。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 

  一年来,我们深入实施“三大战略”,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积极推进产业转型。统筹编制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三园一带”开发建设等规划,重点实施新冶钢综合改造升级等40多个重大转型项目,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6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多家,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增速达30%以上,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黄石被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坚持以棋盘洲物流园等项目为支撑,加快推进物流、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发展,黄石港物流园列入全省首批创建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建成开业,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38亿元,增长10.2%。 

  促进投资快速增长。实行项目建设专题推进机制,全年共实施项目1321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150个,建成投产49个。争取中央和省投资项目及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地质环境治理等项目230多个,资金近15亿元。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专题招商和节会招商,全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60个,新签合同项目150个,引进市外合同资金270亿元,增长51%。 

  统筹推进“三园一带”开发建设。全年完成园区综合性投入180亿元,引进入园项目13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8个。基本完成黄金山工业新区20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布局,大冶城西北、阳新城北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效。新获批省级工业园2个。 

  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监管,组织实施黄石电厂、西塞电厂燃煤机组脱硫工程等节能减排项目,大冶有色铜冶炼节能减排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完成立窑水泥关停任务,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黄金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式投入使用。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工作稳步推进,黄金山光伏发电、有色稀贵工业园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建设创新创业型城市。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共建研发中心3个,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进科技“两示范一试点”工作,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科技项目贷款贴息,帮助57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3.8亿元;积极申报国家、省科技项目,共获得扶持资金6539万元;全市专利申请量2300件,专利授权量720件,分别增长26%和67%。设立市长质量奖,深入推进质量兴市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对全市27家重新通过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面落实所得税减免政策。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319亿元,增长34%。 

  创新“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等一批国家级试点工作。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和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对工矿集团等特困企业实施政策性援助。推进矿山整合,引导资源向大中型企业集中,实现采矿权有偿价款6.3亿元。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备用金制度,改善矿区生态环境3.4平方公里,板岩山、铜录山矿等一批矿山治理项目进展顺利,黄荆山、长乐山等矿区被纳入全国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范围。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全年新增耕地4811亩,使用挂钩周转指标5025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共争取国家补助资金2.56亿元,创造性推出“共有产权、公共租赁”的黄石住房保障模式。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市城投公司10亿元、有色公司7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全年新增商业银行机构3家、担保公司1家,市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由2亿元扩大到3亿元,全年金融性投入630亿元,增长13.5%。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理顺了部门职责关系,规范了机构设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东方山风景区、铁山城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的成效。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坚持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创业帮扶接力棒”活动。深化“两集中一代办”和行政审批“大科室制”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全面落实鼓励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创新小额担保体系,推行无抵押信用贷款,为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亿元;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区、创业街、科技创业中心、循环经济创业园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全市建成市级创业园(街)19个,扶持成功创业4300人,带动就业1.6万人。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新发展市场主体1万多户。 

  (三)切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着力点,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战胜了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共向种粮大户流转耕地18.4万亩,全市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1600户,规模化种粮面积达36万亩,全年粮食总产增长2.3%。雨润集团家禽养殖加工、永大集团肉鸭加工项目正式投产,中粮集团100万头生猪健康养殖项目加快实施,江北三元猪养殖基地获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68%。水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发展。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7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36亿元,完成中小水库整险加固、泵站更新改造等各类水利工程1780处,投资3.91亿元实施农村土地整理和低丘岗地改造20.03万亩。投资1亿元完成通村水泥路455.4公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植树造林5.86万亩。解决了1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循环农业取得新进展,开工建设大冶茗山沼气发电项目。 

  着力推进新农村试点镇建设。灵乡、大箕铺、浮屠和大王四个试点镇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投资1亿元实施重点项目24个,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明显改善。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减少贫困人口2万人。 

   (四)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以“双迎”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一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创造了“黄石速度”,提升了城市功能。 

  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已上报国务院待批,磁湖风景区等一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城市紫线规划工作全面启动。规划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大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黄石大道等23条道路的洁绿亮美黑“五化”工程,新增黑化道路30公里,新增、改造城区绿化面积130公顷。完成李家坊隧道一期改造、二期建设任务,谈山立交桥基本建成,新建东方大道等道路,新增城市道路里程10余公里。加强公交站场建设,新增公交停车能力185台。新建供水管网40公里。完成磁湖北岸一、二期,磁湖西岸和黄石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铜录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广场等景点实现改造升级,国家矿山公园成功晋级4A级景区。完成了市区13家星级宾馆改造任务。建成“一中心两圈十带”亮化景观。 

  扎实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完成交通投资41.8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鄂东长江大桥竣工通车,大广、杭瑞高速、武黄城际铁路、棋盘洲新港区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我市自主招商的黄咸高速大冶段开工建设,7条共172公里国省干线全面改造完成。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健全市容环境卫生检查考评及城市夜景亮化设施管理等制度,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城区洁化、门前“三包”等措施,扎实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20项专项整治行动,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临街建筑物立面整治工程,完成立面整治200万平方米。改建一批公厕、垃圾中转站。拆除违法建筑12万平方米。 

  (五)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加大民生投入,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延长援企稳岗政策,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5000多个,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工人、农村转移劳动力三大就业重点,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项”保险参保突破200万人(次),净增参保人员10万人(次),征收社会保险费18.4亿元,增长12.2%,完成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标和补充调标任务,解决了9000多名集体工、“家属工”、“五七工”养老保险参保问题。取消城镇职工大病医疗报销封顶线,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0%以上,医疗保险待遇大幅提高。新农保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都有新的提高,全年增加农村低保对象1.1万人。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6个2140套,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1698套,通过提标扩面,共向12000余户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600多万元,实现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投资5928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改造项目104个、面积10.6万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职教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贫困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78%,在大冶市、西塞山区30个试点机构配备了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老百姓看病药费明显降低,重大传染病防治成效明显。高标准建成了新体育馆、图书馆、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体设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新建农家书屋150个,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8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我市体育健儿在省十三届运动会上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平安黄石”建设深入推进。信访民调工作成效明显,成立医疗纠纷调解组织,医疗纠纷明显减少。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政风行风评议、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工作,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落实。加强物价监测预警,在全省率先实行困难群众价格补贴。切实加强消费维权工作,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安全生产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认真做好援疆、援藏工作,圆满完成援川建设任务。对台、保密、档案、妇女儿童、青年、残疾人、老龄、人事、统计、食药监、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国家安全、广播电视、科普、防震减灾、民防、水文、气象、史志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黄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黄石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引进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外向型项目不多。企业购进原料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倒挂,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季节性弃耕抛荒严重。群众在就业、保障、就医、就学、住房、出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政府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贪污腐败,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积极抢抓机遇,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两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的引进应用,加快推进黄金山光伏发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智能物流成套设备等特色产业基地,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做大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稳步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实施新冶钢特钢升级改造、有色20万吨光亮铜杆、新兴管业扩能改造、山力兴冶薄板冷轧等重点项目,把传统产业做强做大。认真组织实施合兴50万锭高档精梳纱、东贝高效制冷压缩机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项目,发展壮大纺织服装、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接续替代产业。突破性发展物流、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物流业以棋盘洲新港区为重点,加快实施新兴现代钢铁物流园、粮食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努力为大宗原料、产成品大进大出提供畅通的物流保障;商贸业重点是加快沃尔玛大卖场、中茵五星级酒店、交通路商贸城等项目建设,努力提升商贸业态;旅游业重点是加快推进华新水泥遗址公园、东方山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尤其是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农超对接”、“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等工程,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条件。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深入开展创建创新型企业活动,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组织实施激光加工装备、大型成套数控等一批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建设湖北特殊钢质检中心,争创国家级质检中心。加快建设黄金山人才特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重点培养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人才和创新型企业领军人物。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黄石制造”品牌,力争再创1-2个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10个以上湖北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管理,推进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重点领域节能,继续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不断降低综合能耗。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黄金山、河西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把好项目建设环境评价关;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成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任务。扎实推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循环经济“310”工程,突出抓好城市矿产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黄金山低碳示范园和下陆长乐山循环经济工业园,积极探索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 

  建立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创新“两型”产业发展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转型发展,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排污费征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市级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筹建市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大力引进市外风投创投机构来黄开展业务,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创新土地管理机制,统筹做好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试点、迁村腾地、土地闲置退出和经营性用地网上交易等工作,建立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考核制度,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支持大冶市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争做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排头兵。支持阳新县建设承接产业转移、脱贫致富的示范区,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方阵中争先进位。支持各城区发展特色经济和板块经济,加快形成产业优势和特色园区,不断壮大城区综合实力。 

  (二)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抓好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林特等优势农产品板块或产业带建设,加快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基地,稳定粮食生产,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黄金山食品加工产业园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科技入户”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富河二期水利血防应急工程、小型水库整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重点泵站改造、农村安全饮水、水毁修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切实抓好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继续抓好农村道路建设,不断改善交通条件。抓好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抓好新农村试点镇建设。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搬迁扶贫,继续抓好水库移民后扶工作,认真做好中央彩票公益金扶持老区项目阳新试点工作,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格耕地保护,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巩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健全农村“以钱养事”和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大力化解乡村债务。 

  (三)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机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科学制定全市招商引资目录,明确投资政策和准入条件,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充分整合县(市)区和产业招商责任部门力量,统筹组织好重点产业专题招商活动,继续实施小分队招商和驻点招商,推行各县(市)区组团招商、扎排招商,选聘一批“黄石商务代表”实行委托招商、专业招商,提高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水平。坚持把承接产业转移、央企兼并重组、发展产业集群、与武汉产业配套等作为招商引资主攻方向,重点跟踪,主动对接,力争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建立项目落地机制,对重点招商签约项目实行全程跟踪代办,落实招商引资考核奖惩措施,切实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到资率、开工投产率。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落实项目建设专题推进机制,实行定责任领导、定协调负责人、定牵头责任单位及负责人、定配合单位、定项目建设内容及工作目标“五定”措施,确保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推进。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对市级领导挂点的73个项目和县(市)区领导挂点的170个项目实行领导包保、专班服务,以重点项目的突破带动全市640个导向性计划项目加快实施。认真谋划黄石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阳新核电、石漠化治理等一批事关黄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争取进入国家、省“笼子”。加强对市、县(市)区两级领导挂点项目督办考核,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切实盘活资产存量。认真落实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各项扶持政策,促进新冶钢、有色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强化产业投融资和国有资本运营功能。建立企业资产重组“绿色通道”,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促成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做强做大;积极引导机制转换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的少数中小企业攀大靠强进行二次重组,促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全年新增新标准“小进规”企业20家以上。深入开展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煤电油运气以及用工等问题,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深入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新36条”,最大限度激活民间资本和各种创新创业要素,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全面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扶持措施,加快民营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创业培训和辅导,重点支持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努力让更多的人实现成功创业。 

  不断提升出口规模和质量。完善落实外贸出口扶持政策,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培植出口主体,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兴铸管、十五冶、宝加鞋业等一批新的外贸出口生力军。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紧盯重点市场,力保重点企业,打造出口品牌,狠抓重点出口产品,力争传统市场稳步增长,新兴市场大幅增长,农副产品出口实现零的突破。推进口岸、园区通关联动建设,构建通关、贸易、物流“三位一体”大通关服务体系,着力提高通关效率。加快“走出去”步伐,努力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水平。 

  (四)着力推进“三园一带”开发建设 

  高标准推进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坚持产业优先、设施并进、功能配套,努力把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大产业的承载区、大园区的先导区和大城市的中心区。突出园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环保压缩机、保健饮品等新的优势产业,配套完善大型超市、集贸市场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启动新港(物流)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大冶城西北、阳新城北等省级工业园区建设。支持大冶城西北工业园与黄金山工业新区基础设施对接,培育壮大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支持阳新城北工业园产业聚集,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鞋、化工等产业,加快推进园区与城区融合。统筹推进其它园区开发建设,引导区位、交通、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工业集聚区按照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加快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 

  不断推进黄石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沿江产业发展、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促进黄石市区与大冶、阳新的对接联动、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以棋盘洲新港区为重点的港口建设,加大沿江码头的整治力度,完善疏港大通道。充分依托西塞山工业园、黄石港工业园、新港(物流)工业园和阳新工业园区富池片等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特钢延伸加工、建材、化工等沿江特色产业。坚持以沿江开放开发推动沿江小城镇建设,促进沿江小城镇带发展。 

  完善“三园一带”管理机制。健全县(市)区参与黄金山新区开发建设利益分配机制,支持开发区开展托管、共建和一区多园、多区一园等多元化开发建设,鼓励大型企业、战略投资者、各县(市)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区建设。坚持把园区当作“特区”办,完善园区“封闭式”管理,健全园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特事特办”制度,不断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建立“三园一带”开发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园区开发建设整体推进、有序发展。 

  (五)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统筹抓好新型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确立“全域黄石”规划理念,启动新一轮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中心城区2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黄石市城镇、村镇体系规划,高标准抓好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色彩、综合交通、城乡卫生教育设施等重要专项规划。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大力提升市域中心城区功能。加强城乡路网建设,围绕完善黄石对外通道、建设高速外环,完成大广高速、杭瑞高速黄石段建设任务,实现竣工通车;加快推进武黄城际铁路、新武九客运专线黄石段、黄咸高速大冶段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棋盘洲长江大桥建设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建成通车;全力推进国省干线的改造升级,开工建设阳新至武汉一级公路、106国道大冶至阳新段;着力推进长乐大道、东方大道铁山段、胜利路等道路建设;实施发展大道、湖滨东路等道路刷黑工程,努力实现城区所有主次干道刷黑。加大“环湖开发”力度,突出生态廊道和景观建设,完成磁湖东北片绿化景观工程,启动磁湖东南片绿化景观建设,推进磁湖南岸综合开发,建设完善环湖道路、文体休闲旅游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打造环磁湖新景观。启动卸矿矶至快活岭段长江外滩防洪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旧城改造步伐,配套完善城市供电、供水、供热和天燃气管网。 

  积极推进市域副中心和中心镇、特色镇建设。按照“对接大、中城市,辐射县域乡村”的思路,支持阳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形成黄石城镇体系中的副中心。启动灵乡、浮屠等10个中心镇建设,发展龙港、殷祖等一批特色镇,使其成为接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节点。推进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争建成20个左右的农村新社区或中心村。加快推进住房、教育、医疗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改革,努力为农民工进城落户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建立城市管理综合协调体制和发现即处、会议调度、数字管理、考评奖惩等机制,构建高位协调、分工明确、协同配合的“大城管”格局。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主干道交通秩序和占道经营、马路市场、“牛皮癣”清理等市容环境专项整治。支持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文明卫生意识。深入推进国家文明城市、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扎实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磁湖、网湖、保安湖、富河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大冶湖的保护,健全管理体制,编制综合治理规划,开展生态修复,充分发挥大冶湖防洪灌溉、交通运输、观光旅游、生态养殖等综合功能。加快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加强重点景区和林区的生态保护,实施森林防火重点火险区综合整治工程。按旅游理念统筹抓好建成区沿江、沿山、环湖景观景点规划建设,力争全年新增和改造绿地面积60公顷。深化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创建工作,建设“生态文明黄石”。 

  (六)着力抓好财税金融物价工作 

  切实加强财税改革和管理。加大财源培植力度,建立财政增收激励机制,着力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强化税收征管,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源监控体系建设,严堵征管漏洞,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重点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三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民生改善等领域的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金融投入考核奖励力度,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加强与国开行、进出口政策银行及市外银行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向乡镇延伸经营网点,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政策性金融试点,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强力推进有色、三丰等企业上市工作,争取市城投公司发行二期债券,不断增加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推进亚行水污染治理、城市建设等项目申贷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要求加强政府性投融资平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投融资能力。 

  努力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重点抓好粮油、蔬菜等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价格监测和预报预警工作,加强对涉农、食品、教育、医疗等价费监管。完善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价格秩序。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就业持续增加。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建立稳定的职工收入增长机制。 

  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认真抓好省市养老保险统筹衔接和养老、医疗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工作,推行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全面推进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试点工作,重点抓好44个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城中村、危房改造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国有公房的清理转换,不断提高住房保障能力。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努力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北省义务教育条例》,统筹推进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做好均衡教育省级试点工作,保障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启动黄石二中二期工程改造,完成黄金山高中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造一批社区和乡村文化站,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扶持力度,支持传媒、演艺等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强西塞神舟民俗文化建设;加强矿冶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全面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加快推进铜录山古铜矿遗址申遗工作;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扩面工作,改造和新建一批县级医院、精神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防控机制,不断提高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防治能力。加强人口工作,依法依纪严肃处理违法生育问题,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 

  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范围。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大力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推进平安黄石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强信访排查和调处工作,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矿山安全等专项整治,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止较大以上事故发生。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和安全标准,加强过程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传销等违法行为。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全面启动“六五”普法,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与此同时,积极支持驻黄部队建设,深入推进“双拥共建”活动,抓好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和优抚工作。加强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和援藏援疆工作。继续做好统计、气象、防震减灾、保密、档案、老龄、儿童等工作。 

  (八)着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创新行政服务,增强创造力。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项目最少、环节最简、时间最短、收费最低”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办事公开机制,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深化3GTD电子政务应用,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坚持依法行政,增强公信力。认真落实《湖北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充分听取和采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广泛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 

  改进政府作风,增强执行力。完善重点工作专题推进机制,健全部门之间、部门与县(市)区之间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条块结合、多方联动抓工作落实的格局。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和政务督查,确保工作落实和政令畅通。加强政府绩效考核,建立科学的分类考核办法,做到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继续深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和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公务员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行政问责,不断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 

  加强廉政建设,增强凝聚力。深入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制度管事、管钱的长效机制,从源头预防和遏制腐败发生。深化和完善“十个全覆盖”工作,建立全市腐败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坚持廉洁办各项事业,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降低行政成本。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警机制,保障和支持监察、审计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努力在群众中树立干净干事、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们将继续为群众办好10件实事:(1)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帮扶5000名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并带动1.8万人就业(其中,城镇困难人员就业1.2万人)。(2)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0万平方米,筹集公共租赁住房800套;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施应保尽保。(3)新增优质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蔬菜总产增加3万吨。(4)建设改造老城区背街小巷路灯200盏;完成5个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3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任务。(5)实施黄石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项目,完成黄荆山北麓沿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任务。(6)解决农村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解决农村255户、1020人扶贫搬迁建房问题;建设农家书屋190个。(7)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00件、法律援助事项10000件。(8)新规划停车泊位2000个,新增停车泊位500个。(9)建设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和种子、农药、土壤肥料等实行全覆盖性检测。(10)在各县(市)区启动建设一所学前教育示范园;对高中、中职阶段贫困生实行补助,并分别按学生总数20%、15%的比例减免学费。 

  三、关于《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精神,市政府制定了《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已提请大会审查。下面,我就有关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十一五”时期,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三大战略”, 战胜了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冲击,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五年来,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2.09倍、2.42倍和2.25倍,“十一五”年均增幅分别为13.6%、19.6%和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62亿元,比“十五”增加近千亿元。改革开放迈出了新步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为“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市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工业总产值分别接近300亿、200亿和100亿元。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产值分别比“十五”末增长4.19倍、3.76倍、4.29倍和86.6%。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年来,大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省级以上园区达到8家,比“十五”末增加4家,其中1家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园区开发面积比“十五”末增长16.1倍,入园企业达到3717家,比“十五”末增长4.04倍。全市园区生产总值17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5.2倍。“三园一带”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五年来,大城市格局全面拉开。推进城市南向融合、东向开拓、环湖开发、沿江发展,建成区面积达到60多平方公里。路网骨架全面拉开,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环境面貌发生巨变,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连续四年保持在300天以上,城市更加生态宜居。 

  五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大幅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标准提高,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4.4%。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规模不大,发展不够、发展不快仍然是黄石最大的实际。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工业竞争力有待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进一步凸显,节能减排任务较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消除。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是加快发展、转型崛起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纲要(草案)》在分析“十二五”发展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黄石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需要说明的是,中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具体到黄石来说,就是要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线。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核心是推进产业转型。我市原有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经济增长过份依赖几个为数不多的重点骨干企业,而这些大企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与此同时,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过度依靠物质投入,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科学发展中富民强市。 

  (三)关于深入实施“三大战略” 

  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三大战略”是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纲要(草案)》的一大亮点就是进一步明确了“三大战略”管全局、管长远的指导地位,使之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 

  从战略目标来看,“三大战略”是黄石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长远发展战略。建设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是黄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目标任务。“三大战略”是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部署,“三大战略”实施的过程也是这些长远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 

  从战略措施来看,“三大战略”是推动黄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三大战略”适应黄石发展将由投入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新要求,突出强调的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规模做大,而是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在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增强活力上下功夫,努力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绿色增长,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从战略布局来看,“三大战略”是覆盖全市区域的统筹发展战略。“三大战略”充分适应黄石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新要求,即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黄石市区和大冶城区为中心,以阳新城区为副中心,以“三园一带”为重要平台,形成市域间一体布局、联动发展新格局。 

  (四)关于推进黄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纲要(草案)》把跨越式发展作为“十二五”发展主基调,我们要抢抓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推进黄石跨越式发展,十分必要和紧迫。第一,推进跨越式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的根本体现。从全省范围看,我市经济总量不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大、影响深,如果不奋起直追,必将被挤出新一轮竞争的起跑线。解决黄石发展不够、发展不快的问题,实现赶超进位,靠一般常规性发展是不可能的,根本出路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第二,推进跨越式发展是顺应黄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2010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时期将向更高水平迈进。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阶段,是加快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也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预期明显增强的阶段。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推进跨越式发展。第三,推进跨越式发展也是自我加压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工作追求。压力催生动力,潜能总是在压力下释放。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黄石才能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弯道超越”,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盼。 

  推进黄石跨越式发展,我们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从外部条件看,目前我市正在推进一批国家级试点工作,“十二五”仍处在享受这些政策的密集期;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战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省“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入推进,都为我市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遇。从黄石自身看,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大批支撑大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发展潜能将进一步释放,全市上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共图振兴,我们完全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推进黄石跨越式发展,必须把握其核心内涵和主要目标。我们讲跨越式发展,不是片面追求指标的高速度,而是按照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涵,就是“总量跨越、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地位提升”。“总量跨越”,就是要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规模11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8%、15%、25%以上。“结构优化”,重点是要实现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变,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民生改善”,关键是要促进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地位提升”,就是要力争一年迈出一大步,五年跨上新台阶,打造“三基地一枢纽”,强化黄石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促进黄石在全省的位次逐步前移,在沿江同类城市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关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目标,这里着重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作一说明。提出这个目标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十一五”时期,我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年均增长13.6%,“十二五”实现12%以上增幅是可行的,也是留有余地的。二是我省初步确定“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黄石如果保持12%以上增幅,就有机会提档进位。三是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情况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紧迫任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五)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保障措施。这里择要加以说明。 

  一是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市产业竞争力不强、结构不优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二五”时期要突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纲要(草案)》从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接续替代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 

  二是促进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黄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的重要内容。《纲要(草案)》提出,要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点线面结合、带动全市和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并就推进以“三园一带”为重点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作出了安排部署。 

  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载体,也是黄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黄石是个老工业城市,城镇化建设基础较好,2010年城镇化率预计达到5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达到60%,平均每年提高近两个百分点的超常规发展目标,主要考虑是抢抓国家和省里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有利契机,按照“南向融合、东西开拓、环湖开发、沿江发展”的思路,围绕完善城镇功能,建设“两型”城镇,创新城镇建设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以黄石市区+大冶城区为主中心,阳新城区为副中心,10个中心镇和100个重点村为支撑”的“四个一”为主干的市域城镇体系,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力争到2015年建成人口1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双百”城市。对此,《纲要(草案)》明确了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任务。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新农村,是我市实现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此,《纲要(草案)》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和环境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作了安排。 

  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中心任务,黄石承担着为全国、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探路子、出经验的光荣使命。《纲要(草案)》特别强调,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以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为核心,并着重就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进行了部署。 

  六是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支撑,人力资源是基础。《纲要(草案)》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按照建设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市的目标和要求,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发展教育和加强人才开发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智力支持。 

  七是大力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与发展社会事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任务相当艰巨,要充分利用“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有利契机,采取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措施,在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纲要(草案)》明确提出,要做好创业带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住房保障等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改进社会管理,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促进黄石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八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黄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十二五”时期我市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对此,《纲要(草案)》就进一步弘扬矿冶文化、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改革创新、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出了要求。 

  九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促进黄石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源泉。“十二五”时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将进一步凸显,我市将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为此,《纲要(草案)》提出,我们要以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同时,切实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平台,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突破性发展开放型经济。 

  各位代表!黄石已经昂首阔步迈上新的历史征程,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 “三大战略”,加快推进城市转型,为实现黄石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