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通大冶城,北接黄金山。大王镇境内土壤肥沃,水域广阔,盛产香椿、苎麻、油茶、白茶等农产品。近年来,该镇还发展了草莓、蓝莓、枇杷、葡萄、黄桃、柑橘等采摘园经济,辖区拥有优质水产品、林特产品,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为促进镇区高质量发展,大王镇坚持党建引领,引贤聚能,千方百计引回人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前,以香椿产业为代表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湖北是我国香椿的自然分布区,但产业基础薄弱。鄂东地区基本为空白,全省种植总面积不足3000亩,加工企业稀少,香椿产品就地供给的缺口巨大。 2017年,大王镇贵湾村返乡创业者李祥兵带着振兴家乡的理想,决定发展香椿种植项目。 大王镇的自然气候与土壤条件十分适宜香椿生长。2018年10月,湖北椿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2019年,在大王镇党委的支持下,李祥兵请来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专家实地考察把脉,为香椿产业制订了详细产业规划,提供技术指导。
鸡冠红红油香椿
李祥兵组建团队,因地制宜选择了中华红香椿中的鸡冠红红油香椿进行种植。鸡冠红红油香椿生长势较强,采摘时间为每年2月中旬至7月下旬,而且口感脆嫩,香味浓郁,回味鲜甜。
发展香椿产业,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中华红香椿易存活、耐干旱,头一年栽树苗,第二年即可采收椿芽。目前,贵湾村香椿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该村香椿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周边村积极种植,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湖北椿发生态农业目前已注册“大王香椿”和“鑫椿缘”两个品牌。香椿芽、香椿酱、香椿茶和冻干香椿等产品陆续开发出来,延伸了香椿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25日清晨,薄雾笼罩着贵湾湖,湖边一群早起的村民,在田间采摘着香椿顶芽。红红的香椿顶芽像花一样绽放在枝头,贵湾村民程开英双手在香椿枝条间上下翻飞,灵巧地将一根根香椿芽剪了下来。“采摘香椿每天有80元到100元收入,年底还有土地分红,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对脱贫户程开英来说,收获香椿,是奔向小康生活的希望。 要让更多的“程开英”奔向幸福生活,必须发展乡村经济,向土地谋效益,用龙头产业作支撑。作为大王镇“一镇一品”乡村产业,香椿种植不仅绿化美化了村居环境,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而且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将土地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扶贫的发展。 如今,贵湾村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村集体经济大幅提高,全村农民人均可增加年收入3000元以上。

2020年4月26日,“大王香椿香万家”网络直播带货活动在贵湾村香椿基地举办。开发区·铁山区副区长石斌和大王镇镇长叶鹏为香椿产品代言促销,1小时带货直播吸引10.6万人次观看,现场订购香椿315斤、香椿酱1300件。直播当天实现销售额6万多元,后续实现销售额11万元。 2020年11月9日,由大王镇举办的“香椿中国万里行暨长江经济带香椿产业高峰论坛”举行。论坛举办期间,多个香椿产业合作项目签约,进一步扩大了大王香椿的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大王镇党委、政府创新实施“党建引领+集体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挖掘产业带头人,以村支部为战斗堡垒,谋划“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 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的组织在香椿等产业的有效覆盖,2020年4月,在大王镇党委的帮助下,以产业带头人、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为主体力量,以产业带头人、贵湾村党员李祥兵为组长,在贵湾村党支部下设了产业发展党小组,将党小组建立在产业扶贫第一线,以党建促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2019年和2020年,该镇分别投入扶贫资金39万元、190万元,对贵湾村香椿产业进行扶持。在技术上,与亚林所合作,全国首个香椿产业博士工作站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博士工作站和香椿产业示范园落户贵湾村,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和湖北黄石市经济开发区·铁山区政府共同主办的“香飘万里,椿到黄石”博士工作站授牌仪式 目前大王镇已完成1500余亩香椿种植,配套保鲜冷库2个,同武汉白沙洲、黄石润信等批发市场建立了销售网络,建设2000平方米智能温室1座,正在筹建第2座温室大棚。发展了多个品种香椿及香椿芽苗菜种植,建立香椿综合利用与开发科研基地1个,正在打造省级香椿种子站等科研场所。同时,完成了香椿产业园区景观和山水林田湖路村规划。 下一步,大王镇将以园镇一体改革为契机,按“生产标准化、基地公园化、全域景观化”的思路,产、学、研相结合,打造以基地种植为核心,集资源培育、保鲜贮藏、物流销售、技术研发为一体的香椿小镇,助力绿色经济示范产业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