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遇见“晶彩”

发布日期:2020-11-11 12:05 来源:黄石日报    

 

  矿冶,矿晶。

  对于因矿建市的黄石而言,矿冶文化为“根”文化,冶炼之风可溯千年,工业文明耀眼了一个世纪。

  当地矿科普大旗在东楚大地扬起,黄石以独特的地矿资源优势为根,深挖文化内涵,整合地矿、科普、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

  转型路上“晶彩”毕现,一字之差,黄石发展正劲。

  一遇芳心动

  古书记载,三千年前铜绿山的开采源于铜草花的指引。黄石与矿的缘起因着这片浅紫色的小花,早早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及至现代,以工业城市闻名的黄石,在转型道路上独辟蹊径,以打造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发展矿物晶体奇石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地矿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

  洗去灰扑扑的“矿冶”,露出亮晶晶的“矿晶”,黄石实现了从“挖资源”到“寻文化”的突破,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城市深度转型之路。

  2016年秋,大冶湖畔,水波荡漾,湖北省首届矿物晶体奇石文化博览会暨地矿科普展在此惊艳亮相,黄石人第一次发现,原来矿石以矿晶姿态出现时,艳光四射,美不胜收。

  在凝结着纯粹自然之美的矿物标本面前,在穿越亿万年时空的古生物化石面前,在震撼心灵的地球生命演化历程面前,人们无不被其折服,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声“哇……”的惊叹。

  一展宾客来

  “从这次大会中,我感受到黄石真的有了自己的影响力,它正在走向世界。”2017年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开幕当天,已退休的84岁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章煜慕名而来,感叹连连。

  “这里真的很棒!”在2019年的展会上,连续参加了3届展会的法国展商Francois Escuillié说,黄石独特的矿冶文化深深地打动了他。

  随着一届届大会的持续举办,地矿科普大会成为黄石对外一张绚丽的名片。每年的展会里,总有惊喜不期而至。

  2017年,大会打造了8条考察地学科普线路,开创性提出地矿科普展会与研学旅游融合,践行宣传科教兴国战略、普及地矿科学知识,倡导资源环保理念、促进绿色转型发展。

  2018年,大会促进国内外地矿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努力将黄石打造成为集科普、研学、旅游及矿物晶体加工、鉴赏、交易为一体的地矿产业发展聚集地。

  2019年,大会以“文旅新时尚最美工业城”为主题,慕名而来的12万游客共赏世界矿晶之最,购宝玉奇石之珍,学地矿科普知识,游生态文化景观,展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到了2020年,本届大会首次提出搭建线上展销平台,利用电商、跨境电商以及产业互联网的优势,导入流量,搭建集鉴定溯源、展示交易、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内专业的云上矿晶展示交易平台,实现“展前宣传、展中互动、展后不下线”,促进全市文旅产业、研学产业加速发展。

  一会风正劲

  距离第四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还有数日,忙碌布展中的矿博园,提前迎来了德国图宾根大学地质博士,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特聘教授刘光华。

  刘光华是黄石的老朋友了,在黄石历届地矿科普大会上,总能寻到他的身影。“黄石连续办会,已经在国内乃至国际打开了知名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刘光华说,黄石已摆脱过去在业界“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态,真正从内而外“香”到了国际。

  这一点在本届大会筹备中便可窥得一二,从过去招商专班大规模走出去招商,到如今外商闻得消息主动希望参展,黄石“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名声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入人心。

  如今的黄石地矿科普大会,已跻身国际十大矿晶类专业展会,而在黄石的着力布局之下,富有地矿科普特色的“三园三馆”相辅相成,其汇聚之地大冶湖核心区已成为中国地矿元素最丰富的区域。

  “矿博园以矿晶为载体进行地矿科普,地质博物馆用科考的精神讲述地学知识,园博园里伫立千年的硅化木本身就凝聚着时光的故事……”市文旅集团董事长黄海燕细细盘点大冶湖畔的地学资源。在她看来,每一届的大会都是一种沉淀,总会为这座城市留下什么,或是一石一木,或是一馆一楼,或是丰富的地学资源,或是宝贵的发展思路。

  “我们很难具体来说,地矿科普大会为黄石带来了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我们一次次走出去,再一次次将国内外业界大咖请进来时,城市的发展就在这‘晶彩’纷呈中滚滚前行。”黄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