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向未来

发布日期:2022-07-21 09:15 来源:黄石日报    

  

  7月16日,磁湖之畔,黄石市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适时而至。

  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光荣集结——为获得年度省级科技奖单位颁奖,为国家先进电子元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揭牌,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这是一次不负重托的激情宣誓——发布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分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区域、科技创新型企业、行业创新领军人物的经验和成果;

  这更是一场自立自强的科创实践——这一天,大冶湖畔,黄石科技城正式开园,现场签约12个项目,总投资62亿元,7家企业(机构)集中入驻。这一天,海口湖畔,黄石新港园区港产城融合发展央地合作首批11个项目开工,总投资约23亿元。

  火红的日子,城市总是热烈的、生动的!那是因为,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正迸发出澎湃力量。

  “领”的驱动力——造势而起,提升产业质效

  工业百年,信仰如炬;工业之最,群星闪耀。新中国成立后,黄石铸就了辉煌的工业成就,曾一度支撑起了湖北工业的“半壁江山”。

  在奔流不息的岁月长河里,这座“铜斧熔炉”砺炼过的工业城市,总是以其革故鼎新的秉性,沉着应对各种市场风险。

  无创新不发展,无科技不进步。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创造新的历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黄石在转型发展的征途上,拥抱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2018年9月,黄石吹响了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号角,出台了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两年后,黄石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征程,提出“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朝风雷动,铿锵启新程。

  ——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出台《关于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十条支持政策意见》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动力。

  ——筑牢产业创新主阵地。黄石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高水平建设科学城、科创岛、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量质齐升,打造“飞地创新”品牌。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培育创新企业生力军。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完善创新生态孵化链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打造创新人才强磁场。精准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产教融合、订单培养集聚实用型人才,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

  ——构建创新服务链。健全“政产学研用”对接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服务链,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击鼓催征,喜讯频传。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黄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基因、最亮底色、最大变量。

  有数据表明:过去五年,黄石完成工业技改投资超900亿元,年均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3%、居全省第二;新增市场主体9.3万多户。

  2021年,黄石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4%、24%、42.3%,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市科技局提供数据则显示: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78家,省级瞪羚企业培育计划22家,省级百强高新技术企业3家。今年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39%,同比提高了2.91个百分点。

  喜人数字的背后,是黄石优化创新布局、培育创新主体虎虎生威的精气神,是黄石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氛围生龙活虎的追跑跳。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近年来,黄石坚持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突破点,不断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振华试水,一路高歌。湖北振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坚持自主科技创新,开创性地提出了“多元素转化、固废资源化、产品高质化、装备大型化”铬盐制造升级思路,形成了全球铬盐行业独有的“全流程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捕捉时代气息,站在时代风口。华新水泥党委书记、总裁李叶青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分享科技创新成果:自上世纪末开始,华新通过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企业从完全不能生产主机设备、没有新型干法生产线技术,到完全掌握全套技术和核心装备,再到智能化探索,包括工业智能、商业智能,最终实现管理智能的高质量发展……

  “促”的爆发力——乘势而上,夯实发展根基

  盛夏时节,我们行进在这方生机勃勃的兴业热土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持续裂变新要素、催生新动能,推动着主导产业的能级提升和转型发展。

  普罗格智芯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塑造物流科技大脑的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涉及仓储设备、智能机电等设计、制造、安装、销售等。三年来,该公司依托自己的研发平台,先后投入1400多万元,完成研发项目25项,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授权各类发明专利近40多项。

  “科技创新平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该公司行政总监倪康骏说。

  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第一阵地。华新水泥在筹建第一阵地上,几乎“背水一战”。建起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先后获得重大科技成果23项,发明专利48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5项。李叶青透露,华新每年的研发投入已占到主营收入的3%。

  近年来,黄石聚焦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和协同攻关平台建设,提升科研能力,促进成果转化。

  目前,黄石先后建成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黄石分市场,组建湖北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成果转化中心。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7家,主导产业研究院、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两个全覆盖”。

  以去年新发展的8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例,依托这些平台,黄石已累计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220项,合同成交总额53.97亿元,同比增长6.6%。

  不光如此,黄石还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84家。

  科创“集散地”,发展“驱动点”。据介绍,去年以来,黄石还新增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大学科技园37家,在孵企业数326家。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引育,从“活水”源头着手,黄石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育高端人才促长远发展。

  ——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出台了《在黄高校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支持重点产业链企业聚才用才若干措施》等。

  ——深入实施“服务产业专才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东楚英才计划”,组建了1亿元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基金。

  ——构建“引才在高校、用才在企业,身份在高校、岗位在企业,工资在高校、绩效在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新引进高校院所144名高层次科研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规模以上制造业引进科研人才367人。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平台、人才双向发力,黄石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技术联合攻关自立自强风起云涌。

  在去年“联百校、转成果”活动中,签署合作协议260多项,技术合同成交额80多亿元。大冶特钢“航空航天特殊钢”、华中铜业“铝合金板带”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市科技局提供数据表明:目前,黄石已有50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个产品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去年,全市19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

  “合”的洞察力——顺势而为,实现双向奔赴

  7月16日,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的黄石科技城开园。作为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的重要平台,黄石科技城正在展示着它的勃勃雄心。

  7月14日,位于武汉光谷大学园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内,600多名研发、服务人员穿梭于研发中心、中试车间和项目办公点,为60多公里外的黄石贡献才智。

  从一江通联、一路相连,再到如今的多维相通、高度融合,武汉黄石从地域相接优势起步,由平行步逐步对向靠拢,以科技创新为交汇点,在相互融合、相互推进中,绘就发展“最大圆”。

  融入武汉都市圈,黄石建成全省首个离岸科创园——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目前,离岸科创园发展步入快车道,入驻机构、企业72家,发展创新团队52个。

  “研发在外地、生产在黄石,孵化在外地、加速在黄石,引才在外地、用才在黄石”开放创新格局,在黄石逐步成为现实。

  借助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的经验,目前,黄石(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基本建成,正在积极筹建长三角、珠三角离岸科创中心。

  “对接武汉,政府有政策,企业就有获得感。”市创新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此前市人民政府已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签订协议,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又推进创新协同、产业互补、资源共享、项目共建的政策措施。

  “入园企业既有机会获得武汉提供的项目支持,也可同步享受黄石科创企业的政策优待。”这位负责人说。

  注册在黄石、孵化在武汉,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见证了一家家科创企业的破茧成蝶,同步见证了两城融合发展的更多实践。

  “公司将研发中心放在光谷,看重的是这里丰富的智力资源。”湖北远大生命科学与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主管江汝泳说,此前企业在产品迭代上遭遇瓶颈,迫切需要引入有竞争力的研发团队。

  去年5月,公司研发团队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凭借园区地利和政策优势,研发团队迅速扩容,由最初的不足5人,扩充至现在的20多人。

  “从武汉高校招聘的人员占比达80%,其中不乏北大、中科院博士,公司研发中心也因此从阳新迁到光谷。”江汝泳说。

  据介绍,该公司研发中心入园一年来,开发的4个抗衰老、增肌、助眠的新产品并投入市场,反响非常好。江汝泳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大幅增长。

  对接武汉,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功能区联动发展,承接武汉科创资源、科创项目、科技人才。

  科创集聚地,共赢创未来。黄石科技城引进武汉高科拟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科技城三期项目。目前,市高新投公司与武汉高科集团拟定了合资公司章程。该项目占地107亩,主要围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建设金融中心、企业总部、高层标准厂房、检测检验中心等,计划投资10亿元。

  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踏着自立自强创新发展的时代节拍,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黄石努力在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奋力打造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

  黄石科技创新大事记

  ▶新闻链接

  1962年4月,大冶钢厂第一次试轧高温合金钢,在直径500毫米中型轧机上首次采用“不包套轧制”工艺试轧212合金成功。这一工艺是对原苏联工艺的一次大胆突破,在国内属创新之举。

  1987年5月,黄石被国务院列为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城市。

  1989年10月,黄石市首届科技节开幕,国家科委向黄石市政府发来贺电。

  1994年1月,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网交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支水泥股票。

  1999年12月,全省第一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在黄石成立。

  2009年7月,东贝集团“L系列环保节能节材型电冰箱压缩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11月,第一家PCB企业沪士电子落户黄石,黄石自此展开电子信息产业宏图。

  2017年4月,黄石在全国20个城市的比拼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首批12个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城市之一。2017年到2019年度,黄石连续三年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秀等次。

  2018年3月,华新水泥投资60亿元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智能装备科技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三大园区,实现二次创业、百年复兴。

  2018年9月,黄石市创新活力之城建设动员大会召开,计划到2025年,建成长江中游同类城市最具创新活力之城。

  2018年11月,中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在黄召开,大会永久会址花落黄石。

  2018年11月,黄石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十条支持政策意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动力,全力打造创新活力之城。

  2020年1月,由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20年10月,2020湖北黄石(光谷)产业投资推介会暨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揭牌仪式在武汉举行,黄石依托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共享省会武汉的科创资源,在对接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为黄石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

  2020年12月,湖北东贝机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在黄石推动企业创新、加速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1年2月,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产业园项目开工仪式在黄石科技城举行,吹响项目攻坚和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建设的冲锋号。

  2021年3月,全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黄石位列第95名,首次进入全国百强。

  2021年6月,黄石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为科技强市建设营造浓厚氛围。

  2021年6月,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正式开园,黄石“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引资在武汉、投资在黄石,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黄石,引才在武汉、用才在黄石”创新协作格局初步成型。

  2021年8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通知,黄石市先进电子元器件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入围。

  2021年8月,中国共产党黄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举行。会议强调,要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不动摇,建设科技强市,切实为黄石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2022年1月,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支持全国25个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黄石名列其中。

  2022年6月,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黄石市获奖数量达19项,全省第三。获奖数量同比增加近60%,获奖质量大幅提升。

  2022年7月,黄石科技城正式开园,7家企业、机构入驻,12个项目签约,为黄石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加快融入武汉都市圈、推进科技强市建设再添助力。

  2022年7月,加快推进黄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举行,提出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贡献黄石力量。